最近有關吸毒的新聞特別多,看電視亦經常有正視毒品禍害的口號,而剛剛甚至有酒井法子被通緝的報導。
其實香港社會結構裡面,對毒品的道德判斷沒變,但整個倫理體系早已崩潰得七零八落了。
印象裡面,我成長的七至八十年代最多是吸食白粉的道友,可以說,若一個家庭竟出了個癮君子的話是非常羞恥的事件,而因為當時社會的經濟條件階級分野大,要改善生活環境就要懂得所謂自愛、要知道所謂自強不息,即每個人也負有為家庭改善生活質素的責任。亦明顯在父母輩有上一代的傳統價值被傳承和制約著一個家庭分解的可能,即父權仍然是非常有說服力的維繫象徵。所以理論上,作為一個癮君子是負有可能將家庭瓦解、蒙羞,甚至導致家破人亡的責任。
我記得,在一般的宣傳中,吸毒會讓你樣貌變得無神而恐佈,讓所有人離開你,眾叛親離如過街老鼠。這種昔日的宣傳手法中,包括平面廣告、電視還有電影等等,都強調浪子回頭的最大回報,就是家庭、父母親及兄弟姊妹重新接納戒毒者,重返正常社會軌道。
我並非說舊有價值或父權的淪陷是關鍵,而是從前作為癮君子意味著永遠要活在另一個社會角落,要被徹底邊緣化。這裡面要承受脫離家庭關係的代價,而這代價在當時的標準來說是非常大的。
到今天,我們的社會結構已經根本不一樣,吸毒亦並非指於街角暗處口含火柴盒追龍,而是像服必理痛一樣方便隨意,甚至生存於這個滿目謊言的社會,如此缺乏公平及平等機會的扭曲當中,有時候我真的明白體諒,渴求迴避孤獨,尋求快樂忘憂的慾望出在何處。
若果從前當癮君子的結果就是失去與社會最大群眾的認同而變得孤獨,那現在就好像剛好相反了。社會的所謂最大群眾認同的價值根本不可信,又何須考量被這不可信的價值所否定呢。
記得有前輩說過,在所謂進步與但求富貴的追求下,所有人只算計得到幾多,而沒有人去反省在這過程當中,究竟失去幾多。
看見那些官員在媒體中口口聲聲說為年輕人將來而實施的什麼驗毒計畫,說詞中只重複不合世代改變的呼籲,而從沒關心實際的結構問題,又或者,所謂問題源頭,對於這群「精英」來說根本不存在。
這些表演中的「精英」,看來只有冷漠。
我感到的,就兩個字。 嘔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