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陰陰,遠山也被糊上一層厚灰,放眼景物的彩度亦調低不少。氣氛促使下就索性再重溫一次【Control】,為自己補補課自修自修。
導演安東寇班Anton Corbijn是知名攝影師,【Control】是他首部電影。1979年24歲的安東決定從荷蘭搬到英國發展,同年於倫敦彩虹劇院的Joy Division演唱會後隔天,第一次為該樂隊拍照。
安東曾說,回憶Joy Division及主音Ian Curtis,其影像都圍繞黑白(安東補充,皆因70至80年代初期,重要的音樂雜誌都是黑白印刷,加上團員衣著都以灰色為主),所以順理成章電影【Control】選擇用黑白調子的方式來呈現。
若換上其他人去執導有關Joy Division歷史的電影,相信會比現在激烈很多(請不要就只想起Oliver Stone),而且角度亦必會切入整個70年代英國搖滾史的變遷之內,列如Factory的傳奇,有關Post-Punk的震盪幅度,有關曼徹斯特,甚至可以拉扯到,往後各個被認為深受Joy Division影響的重要單位,The Cure、 Bauhaus、Echo And The
Bunnymen等等。
結果反其道,這位安東寇班用了非常低調、潔淨、工整的構圖、音樂與剪裁去表現【Control】。沒有大鑼大鼓的音樂革命,沒有放肆縱慾的搖滾青年。甚至從畫面上看到的是個平衡、對稱的世界(全沒有傾斜變形的鏡頭,沒有任何將菲林變速的無謂花巧,每個剪接點都具備足夠讓觀眾領略人物情感變化的空間,甚至連謹餘的影機運動都是細膩溫柔的。)劇中人的情緒表現都被壓得很低,一點也不張揚傲慢。
我猜,或許在安東寇班的角度,一部其實重心在Ian Curtis的電影,根據其遺孀一本叫【遙遠的觸摸Touching from a
Distance】的書所啟發的電影,甚至應該說,要全面觸及Ian Curtis的短暫一生,你就不能忽略他才華所流露的敏感、脆弱、沮喪及發自不能自控的罪疚感(這一點,令電影擺脫開單純煽動情緒,整體變得沉著、冷靜。)而在Ian身邊的所有人,在安東寇班的鏡頭下無論從開始帶著那一種動機走在一起,對這個深受癲癇症折磨靈魂與肉體的人,對這個擺盪於妻子與情人而愁困於忠誠及背叛的人,都表現一定程度的疼惜,所以最後當Ian自殺後,每組表現眾人傷感難過的一幕特別動人,令不單英年早逝的主角更立體而令人惋惜神傷,亦讓圍繞其身邊的兩位女性所經歷的悲哀更具人性化。
我確很喜歡這部電影,原因跟曾經提過所熱愛的其他電影一樣。【Control】講出人於成規的世俗生活當中,無論處境、立場、位置差別有多大,無論你如何努力去尋求最大程度的有效控制,結果生命仍會為你提供不同變數,讓你兩難,進退維谷 。
結果,就只有從人性掙扎當中,
逐步走向「Lost Control」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