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6日 星期三

致信報編輯陳景祥先生


陳景祥先生



我「曾經」是【信報】讀者不是短期而是一段很長時間每天閱讀。我會將喜歡認為有價的文章一一剪存保留到今天剪貼薄仍在發黃的文章仍在。



我不懂投資亦對金融、財經等新聞不感興趣這方面我認定自己沒天份悟性亦低。
但為什麼仍會看【信報】在當年最大原因是報內有具水準的專欄及文化評論文章尤其涉及藝術領域各個方面的前輩與有識之士曾帶給我知識與在那謹只一版多一點的篇幅。



回想這已經是陳年往事。不知不覺從改版到方向到替換作者【信報】早已退出我的生活亦退出了我所知道多與我有共同要求的讀者。我會想縱然方向改變了所謂一流報刊的水準及追求應該多少還有所剩吧。



從網上得知41一位叫占飛的作者文章被刊登標題「鄧光榮蝕大本造就王家衛」。
細看內容其文章水平、態度、品格之惡劣令我極為憤怒



文章以剛過身的影壇前輩為標題但實則是先拿語片本身、演員及觀來「過橋」字裡行間將三者貶低為品味與價非常低質的階層沒有資料及論據底下會作「人物造型、性格公式化連對白都公式化。演員當然也是來來去去的那一批。製作簡 但快速所謂七日鮮也。」之斷言更甚至將電視業、電視劇作為貶詞與貶義。
竟寫下「別用藝術的眼光去看當時的演員」語片、演員與觀的關係竟這樣去定性「觀對他們的要求很簡單不必有什麼深刻 的演技只要他們能如實表達出所演的「那種人」的類型便會當他們是「自己人」。」再到寫鄧光榮先生亦不忘亂帶語片一筆「只可惜語片意識形態保守抗拒西化尤其是西方的流行文化」結未胡說八道所謂香港電影不一樣的理由「鄧光榮對香港電影最大的「貢獻」也許是「捨身成仁」出錢讓王家衛拍《旺角卡門》與《阿飛正傳》。他自己蝕大本卻造就了王家衛香港電影從此不一樣」



這樣一篇文章看得出作者對香港電影對香港歷史的發展軌跡是完全無知而且視野狹隘得令人震驚。



占飛的文章對所有語片台前幕後的前輩、對鄧光榮先生、對所有我所認識及不認識而熱愛語片的觀都毫不尊重作者甚至是先設定貶低他人侮辱他人為前題來下筆沒有探討沒有理據只有狂妄、傲慢與粗野。

從水平、態度、品格惡劣至此的文章卻竟可以通過【信報】編輯的「審閱」 其質素能淪落至此所謂辦報請問還有什麼價意義又何在。



原來水準與追求一點也不剩了



敢問作為傳媒一份子還有專業這回事還有社會責任在裡面




火炭藝術家、電影工作者
馮慶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