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

這時代,還有甚麼可以期待?

原文刊於12月28日《明報》副刊〈世紀・新視界〉
原題:青春的盼望

Martin Scorsese《The big Shave》

很多年前,使用錄影帶的時代,看過一部大概六分鐘的短片叫《The big Shave》。這部戲,場景只一間浴室,角色只一個男人。影片開首,先見幾個浴室的特寫鏡頭(包括白色的磁磚與金屬花灑器等),伴隨三〇年代老歌I Can't Get Started的背景音樂襯托,看似剛睡醒的青年推門進來。他脫去上衣,對著鏡子塗抹剃鬚膏,用剃刀刮鬍。青年細心刮完一次,用水龍頭清洗後再刮。一次又一次,重複又重複地刮。角度不斷改變、切換的特寫鏡頭中看到,青年的臉和頸已經因為反覆刮過而受傷。但他沒有停止,繼續來回刮動。這時候,傷口開始越來越多,血也一直流和擴大,至最後弄至鮮血淋漓,將白色的洗手盆完全染紅為止。據說,導演視這部短片為反戰片,內容是對越戰的影射。不過無論它背後的意義是甚麼,單就視覺表現,背景音樂與行為的對比及諷刺性,所造成的衝擊力相當之大。《The big Shave》是著名導演馬田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的早期作品,攝於1968年。當時馬田26歲,十分年輕。

Roman Polanski《Two Men and a Wardrobe》

電影能夠反映時代的氛圍,六〇年代未的《The big Shave》像一齣恐怖陰森的喜劇,交織著憤怒與沮喪。推前十年,25歲的波蘭導演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拍攝了《兩個男人與衣櫃》(Two Men and a Wardrobe)。這部片約莫十五分鐘,寫兩個不知名的男人辛苦地抬著個大衣櫃,從海中心走上岸,帶著沒有具體目的的執拗,企圖乘坐電車、進入餐廳、認識女孩子等,但都通通被拒絕。他們遊走於城市的街頭巷尾,期間的遭遇、所見所聞,彷彿就是日常生活底下被掩蓋的社會荒誕,包括階級的權力、暴力等種種殘酷的現實。最後無處容身的男人和衣櫃,重返海洋,消失於遠處。波蘭斯基早期的短片作品,每一部都精彩,不過最喜歡的,還是這一部。兩個角色加上一個衣櫃,竟然可以發展成一個故事。才華究竟是甚麼?從他身上我第一次認識到。

昔日短片經典的特殊魅力,今天似乎並不多見。即使有,也很快湮沒於信息的汪洋。每天網絡所發佈的影片,數量之多,可以用不可思議來形容。質與量,在這個巨大的旋渦中角力,而且討好大眾口味的平庸之作,佔絕大多數。如果沒有人介紹及分享,靠自己搜尋出色之作,就會陷入宿命的點擊苦難。作為觀眾,認同一部短片優秀,一定要有獨特之處,不能平庸。作為創作者,刻意追求一種獨特性,也極可能掉入另一個圈套,適得其反。


回說從頭。事緣大概九月中,香港電台的導演聯絡我,邀請擔任兩集《影動青春》的客席嘉賓。這是港台挑選兩個短片比賽——「鮮浪潮國際短片節2015」、「第十屆香港學界電影節」——二十部得獎及入圍影片,作出播放的新節目。形式是每一集放映兩部影片,然後個別嘉賓與製作人圍繞作品的表現,做對談式的討論。片單裡面,有穿越時空的科幻片、運動片、古裝片、倫理片、鬼片、古惑仔片等等,題材很廣泛。好些影片在短片節,又或者於修讀電影系同學的畢業作品展中看過。另有部分中學生作品,則首次接觸。答允導演邀約之後,抽了些時間將所負責的四部作品,盡量多看一兩遍,然後做點筆記,便走進錄影廠。《影動青春》是個一小時節目,放片加上討論環節,相信兩部分的內容難免需要剪裁,尤其是接近半小時的影片,可能就要減去某些內容來遷就了。究竟成品最終如何?寫這段文字的時候仍未看到,無從推測了。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這些短片,透露了對社會變動的回應、對即將失去的事物感到依戀、有殺人也有譴責不公義、還有純潔的友情與背水一戰的拼勁。

事實上,它們都一同反映了對時代的盼望。而這一點,是動人的。


影動青春第一集《若男》《有錢執》預告

影動青春第二集《安琪兒》《等夕陽的人》預告


影動青春第三集《陳太人頭失竊案》《雙鋰源》預告


影動青春第四集《青春漫遊》《我和阿里的故事》預告


影動青春第五集《相濡以沫》《攻防》預告


影動青春第六集《自主時代》《從缺》預告


影動青春第七集《捕快》《忘了,忘不了!我的UFO》預告


影動青春−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