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9日 星期五

憂國



電影《憂國》是文豪三島由紀夫傳奇的其中一筆。
據說在他1970年闖入東京自衛隊東部軍總部切腹自殺後其遺孀將電影燒毀。
現尋回的版本是2005年所發現。



我非三島書迷坦白說看過他小說後都覺得很悶亦沒什麼感受之類(印象至深的是日本攝影師細江英公拍攝過三島特輯《薔薇刑》其眼神中的堅毅不屈是一看難忘。中國作家莫言寫過一篇叫「三島由紀夫猜想」他猜想這不過是三島的假面真正的他是軟弱的怕死的眷戀生命的。)例外是一本雜文集《不道德的教育講座》內容對世俗枷鎖有很多逆向思考的見解蠻有趣。
說回《憂國》這電影黑白拍攝只三十分鐘沒對白。



故事我引用 YesAsia的產品介紹:

昭和112月發生的「226事件」武山中尉因為新婚不久而拒絕參與這次政變。沒有參與政變的他如果對國家表示忠誠即代表他要去鎮壓叛軍殺死自己的朋友。無法背叛國家或朋友的武山中尉決定和他最愛的妻子麗子一起進行死亡的儀式… 



基於是三島由紀夫自編自導自演亦涉及他美學上濃烈的右翼傾向所以一般認定《憂國》是他剖腹自殺的一次預演。在這電影前三島對死亡如何死亡應該已經在腦袋不知演習過多少遍了。所以電影所表現的實是作者本人對死亡意象的一次詩意影像化其中更多的是浪漫化、儀式化對痛楚所流露的堅忍的一次圖騰式崇拜連血的飛濺也猶如潑墨一樣激情漂亮。
如是當他701125日站在自衛隊營地陽台希望號召自衛隊員揭竿高呼:「日本因經濟繁榮而得意忘形精神卻是空洞的你們知道」時沒人響應之餘還有噓聲和哄笑。換個角度對三島來說那天的現實真是殘酷(其後三島從陽台退入室內根據傳統儀式進行切腹而跟隨他的"盾會"成員則用名刀「關孫六」為三島進行介錯揮刀多次仍未能將其頭顱結果到第四次由成員古賀浩靖執行方能成功。)



《憂國》電影有精緻的形式美(""舞台)畫面的空間局都是日本應有之高水準若從作品本身考量其實並不突出中規中矩。
不過對三島"粉絲"這就超珍藏了。 


Paul Schrader1985年奇片《三島由紀夫傳Mishima: A Life in Four Chapters》亦已推出修復dvd留意留意。

2008年8月20日 星期三

Z



好一段時間沒看dvd。總覺集中不了也欠耐性最近。



Missing》是希臘導演Costa-Gavras名作。故事說某南美國家發生政變後一美國青年失蹤其父及妻在尋子尋夫中逐步揭開美國政府不單是政變幕後黑手而且亦對有潛在威脅的異見者進行直接或間接謀殺甚至乎對美國公民也絕不手軟。
Missing》一方面寫兩代之間對何謂生活定義上的矛盾與衝突(飾演父親的Jack Lemmon 確有過於突兀的"經典荷里活"舉止雖然這亦正好折射出美國父輩的精神價怎樣跟現代美式資本主義的糾結。)亦描寫了怎樣透過家庭(還有信仰)來堅強對抗國家機械(當然對結果是無力的。)另方面導演營造被軍事控制下有強權沒公理公義的氣氛是非常高手的整部片沒有多此一舉的說明性場面因為要表達的正正就是真相的不可知當行兇者(當權者)決定要將黑變成白的時候。

Costa-Gavras被歸類為政治驚悚片導演比較《Missing始終1969年的《Z大風暴》才是經典(有說"政治電影"一詞由此片發端。)

Z》講述地中海某國的反對派國會議員遭到襲擊死亡表面上官方公是一場車禍實則在主角的追底下發現是一單涉及政府官員置策劃的謀殺案。電影的精彩處是劇情本已將相關人及兇手送進法庭可惜未幾因軍事政變而所有訴訟被撤銷受控告的軍官與兇手分別復職及釋放原為檢察官的主角被撤職與案件有關的證人離奇死亡曾報導事件真相的記者被捕入獄。
整個60年代政治上都非常動盪Costa-Gavras將記實與虛構混合出一種獨特的政治偵探片類別而且取材富爭議手法亦尖銳有劇力這實不難想像當年所引起之震撼有多大了。



到今天政治或圍繞社會良心的題材幾近絕跡在所謂娛樂至上主義的世代也只有像"蝙蝠俠"那不痛不痕的小呻吟才叫內容吧。

2008年8月9日 星期六

Ashes-of-Time-Redux



說到底好奇心很難抗拒。
《東邪西毒》於類型內是非常獨特的。


"終極版"幾好計....

2008年8月5日 星期二

2008年8月4日 星期一

Edie



Sienna Miller演的Edie Sedgwick

因為是有關Andy Warhol的「 Factory 而且圍繞的是Edie Sedgwick那傳奇短暫的一生所以電影《Factory Girl 》早我就留意留意。



看過後亦可以說是不出所料在選角至演出是失敗了。



例如演Andy WarholGuy Pearce就太過注重演大師的小動作及語調感覺是廉價而欠層次的。曾經看過Andy Warhol的記錄片其實此人令其追隨者崇拜的其中一點是(暫且剔除他剥削失敗者的一面的話。)他非常聰明去把弄及掌握在消費社會內如何滿足人的慾求。他很懂得利用這慾望本身(不論觀看者還是參與者)和傳播媒體之間的關係去塑造神話。或許《Factory Girl 》對Warhol本人早有態度所以這角色沒法再有更深層次的矛盾。例如他藝術主張中對個性、意義的消除對熱鬧及要被關注的熱衷這都有可能將其更為孤獨與虛無的一面構成戲劇張力。正由於Warhol本人迷一樣的乖張(這同是他自己所塑造的)所以他才成功製造其個人之神話。若果用此更為立體的角度去補助描寫他跟Edie Sedgwick的關係可能Edie 的悲劇就不會那麼單薄地只傾向於因為"信錯人"了。
起碼有一點我是懷疑的照理沒人會真正相信Andy Warhol尤其是友誼這回事。但同時亦因為他對現世(現實)的獨特洞察力他應該可以得到所有友誼的包括交心還是用名氣去購買的。
另一角色是Hayden Christensen去演被影射的Bob Dylan
 


真身Edie SedgwickAndy Warhol



首先我認為他氣質、身形都跟Dylan有很大距離。而同樣Bob Dylan亦是非常聰明而又能一語刺入別人心靈的文化明星若果戲內寫Edie SedgwickBob Dylan的一段情是其巨大遺憾的話我感覺實沒什深刻處也太傾向讓人覺得Edie遺憾"捉到鹿唔識脫角"這邊了。或許60年代的確是理想與幼稚混為一談的年代但也斷不能因為一個人他表現得很關心另一個人而成立這就是所有得留戀的地方吧(比如說很簡單的要求我沒有看到Dylan有什麼人生觀察去觸動到Edie 又或者Edie 果真是個非常白痴的空虛美少女但如此的話這電影又有可意義)縱然Edie 可能是單純寂寞的(希望得到更多的愛與肯定透過相信。)縱然Dylan可能只是個怨恨不被選擇而刺傷對方的偽君子我都認為可以更有說服力表現所謂人性的一面而非幼稚的一面(幼稚應是人性組成的一種內容而非前提吧。)

最後就是演Edie SedgwickSienna Miller要承認演得賣力有力度甚至偶有緊扣人心之處。可實在不精緻脫俗夠"公仔樣"。因為我想Edie為什麼如此吸引Andy Warhol就是那種彷如"公仔樣"的美那種彷如未經啄磨如墜落凡塵天使般讓人想與親近的魅力。所以略帶風霜風麈的Sienna面貌實很難說服觀為什麼"見慣大場面"Andy Warhol會因為傾倒。況且一個在浮華中墜落甚至被摧毀的"公仔樣"少女Sienna明顯欠幼嫩肉體欠以此去滿足男性慾望投射的條件了。
另外不難發現導演George Hickenlooper對懷舊畫面花心思花巧就是重現年代質感與氛圍這亦算是合格的。亦謹此而已。 


真身Edie SedgwickAndy Warhol



一提相信Nico粉絲會為Meredith Ostrom的出場搖搖頭。
然後無奈低吟:有無攪錯呀!!



補充:
動人演出真真正正富電影感的一流攝影。
WallE嘢!!

同樣片尾Peter Gabriel令人興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