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3日 星期五

寫<最後勝利>下


影開始先來幾個特寫



*綠帽子下一雙眼睛(畫外音有警車聲)
*曾志偉肩以上特寫表情茫然(畫外音有電話聲)
*
綠帽子下除克一臉冷漠(畫外音車停下有人走出車關上門)

*同一位置曾志偉跳近特寫眼睛望向下方再直視

(表情有點愧疚畫外音聽見駁火鎗聲)

*李麗珍面色蒼白肩上有血(畫外音是女子慘叫聲)
*
然後畫面切入滿是色情場所的燈箱廣告
出工作人員名單
(陳百強"深愛著"主題曲響起)

*歌聲持續畫面切至東京新宿

*主題曲接近尾聲畫面再切至海面最後是導演名字
畫面淡出。



導演故意將關係與背景先稍作交代
這是個有關兩男一女而涉及有負於對方的故事
而且事情好像步步進迫有違法行為亦人受傷。
背景有風月場所意味跟下層社區、黑幫有關而且遠至日本。
最後有海闊天空的機會?



要知道有幾多香港電影曾經用這些色情場所招牌來標示一個地下世界。
這是個非常地道
會聯想到與黑社會、燈紅酒綠有關的文化符號。
<最後勝利>選擇將一些關係事先張揚除了附加的一點懸念之外
亦有利於將電影與一般江湖片、英雄片間隔開。



它有關男女間一個""
而鎗戰什麼的都隱沒於人物後面

(沒有畫面只有聲音。實際上電影尾聲的搶劫也是如此)

用廣告招牌襯托主題曲是要點題這是個發生於下層社區
英雄氣短兒女情長的愛情故事。
從一開始<最後勝利>就要提醒觀往後下來並非慣性的類型印象。
譚家明作品在剪接、美術、場面調度、設計都有心思

<最後勝利>內例如酒廊、麻雀館、開車頂勇救美人的場面等
都將庸俗、誇張的色彩揉合一種反寫實甚至超現實的置裡面。



心思亦見於另外兩場。
李麗珍邊洗澡邊向曾志偉示愛(是脫下防備的真情告白)

曾志偉大雨奔追尋李麗珍(洗澡與雨水的關聯)



戲中光線的戲劇性都被好好運用。
洗澡示愛一場路燈閃爍可二人都被隔開(而心是靠近的)

大雨奔下車燈將二人連結起來(讓雨水挾著淚水)



對白方面王家衛劇本師承前輩甘國亮的強項
刻薄、世故、句句有骨。
表面拒人於千里實則偽裝保護脆弱的心。
例如曾志偉用錄音機間接拒絕李麗珍的愛

(錄音機!會不會想起happy together)

整場戲對白所發揮的效果(表達怎樣互相傷害)

我認為稱得上其中經典了(<阿飛正傳>之外)



最後曾志偉喊出"深愛著"
接上李麗珍於救護車上的笑容然後用定格作結。
這不難令人想起<四百擊>

崇拜荷里活類型片的法國新浪潮
譚家明(香港新浪潮)用類型片作個港式回應、致敬。
<四百擊>是疑惑、茫然在意味深長的大海邊。
<最後勝利>是有生機的、希望重燃的。
雖然已經傷痕累累
可愛情於瞬間得到永遠.....



*以上只是一種說法
我本人喜歡<最後勝利>的原因有二。
第一我會為小人物抱得美人這樣老土的故事感動得想哭。
第二那年頭我愛上李麗珍短髮加小背心迷得我想死了!

2007年2月21日 星期三

寫<最後勝利>中


<最後勝利>對白密集基本上沒有喘息空間
原因有一定時代意義。



早期香港電影例如語片甚至到邵氏、國泰國語片時期
對電影節奏進行編排的時候製作者仍然相信
靜態的聲音與影像是有必要的有內在力量的。
尤其是要做到感動觀的效果。

(用近期電影作個例子<鎗火>的鎗戰戲用不動來叛逆
港式鎗戰片裡面過多的"靜態"來質疑"動態"染力)



如楚原導演的<紫色風雨夜>、胡金銓的<大醉俠><空山靈雨>

又或者王天林的<小兒女>等前輩的大部份作品
對於對白與對白、聲音與影像間的間隙、留白的位置都會重視。
而香港電影工業進入80年代
拍攝娛樂片的方法有新一代的成功範例。
比如除克早期作品包括<蜀山><上海之夜><鬼馬智多星>
除了漫畫化、爽朗而跳脫的節奏外
瘋狂密集的對話差不多貫穿整部電影
留白容許思考的空間接近零。
這是港式娛樂片(基本上以"笑片"為主)一直源用至今的方法之一。

(當然還有存在於本土文化裡面通俗話語的結構性改變)



回到<最後勝利>。它是英雄片的時代回應
是時代下的產物是譚家明透過時代類型去反類型。

(所以港式"笑片"公式是戲謔、反諷英雄片、江湖片的材料之一)

而類型本身實非導演本人所忠於的電影形式。

(打個比森就迷信每部作品內在形式的一致性)



例如譚氏第一部電影<名劍>它是武俠片有武俠片的基本公式。
寶劍美人、恩怒情仇一應俱全。但最後主角鄭少秋將名劍擲棄大海
除卻是對江湖名利的痛定思痛之外對武俠世界裡面的基因:

陽具崇拜(所謂劍不離身)似有絃外之音。
又比如他的<愛殺>一部以中產階級為背景的驚慄片。
其人物與生活的刻劃都蒼白乏味

(會不會是種批判雖然略帶露骨膚淺)

可電影強調疏離感顏色與空間的實驗是激烈而充滿創造性的。
所以<最後勝利>的表層肌理例如江湖片格式、
對白、音樂甚至燈光的浮誇都是利用類型本身來把玩
對白密集是反類型其中之一個手段而非目的。



它傾向肯定熱情、主動、敢作敢為。

(李麗珍對愛情勇於剖白而且義無反顧去背水一戰)

它否定佔有崇尚意志自由(愛情推動曾志偉去背離除克)

它拒抗舊有價觀與秩序(反對江湖義氣的無謂約束)

它認同過去已成過去鼓勵擁抱未來。

(除克是過氣大有條件奔向未來是重生後的曾志偉)
它不介意直率甚至乎坦白得有點庸俗

(用陳百強的"深愛著"去襯托落實愛情)



實際上<最後勝利>是一部有關克服自卑、自憐
衝破傳統倫理價藩籬無權力者通過愛被改造
劫後重生的愛情通俗劇。



江湖片、英雄片只是打著紅旗反紅旗的手段。

2007年2月20日 星期二

寫<最後勝利>上


有朋友說起<最後勝利>
我試寫一下。



<最後勝利>1987拍攝的
868月吳森的<英雄本色>奇蹟性賣座
令香港電影進入所謂英雄片熱潮。



如果從發展史的角度
有關黑社會、行古惑的題材一向存在
但自從82年新藝城電影公司的《最佳拍》獲得巨大成功後
拍攝喜劇題材才是主流市場的製片方向。
所以在<英雄本色>事件之後除了原有的"笑片"類型外
"英雄片"進佔類型一哥而所謂英雄片應有的價
逐變成普及文化裡面意識形態的主旋律。

(例如強調義氣、兄弟情、人在江湖、所謂男性情義的浪漫、
對現世感到失望、對舊有秩序緬懷等等!)



在大量"英雄片"海當中不乏出色之作。
例如872月上映林嶺東導演的<龍虎風雲>

(此片的開拍實際上比<英雄本色>
它是被歸類為英雄片而非英雄片下的產物)

還有873月上映陳會毅導演的<義本無言>

(實感較重但仍然是浮誇的)

所謂類型有一定的形式、內容與框架
大致上觀看類型片會預定有何元素與期望入場。



<最後勝利>是一部反類型的黑社會片
混雜著對英雄片、幫派片類型的顛覆。



曾志偉演失敗的黑道小人物雄哥。
他膽小怕事敢說不敢做

(他沒有英雄人物很重要的素質:牙齒當金駛
但適當時候他又會鼓起勇氣)

他不堅持稱得上軟弱(但同樣你可以感覺到他善良)

最重要是他試圖逃避愛情(反之亦是他覺醒的最大動力)



曾志偉是英雄片大帝周潤發的反面。



周潤發的mark哥是個符號、一個迷思、一種圖騰。
卻缺乏平凡情感的參考性他所折射的
是男性價體系裡作為徇道者慾望的完美投射
他的形象浪漫情懷卻超然高貴。
相反曾志偉便微小得多
他一生的最大勝利就是為要去肯定愛情
而與尊敬的大除克在海灘上對質。
因為電影至此(片未)是曾志偉角色第一次
亦是唯一一次與除克角色在位置上顯現對等
(因為情感因為同一個女人)

甚至超越對方(最後向李麗珍呼喊深愛著)

留意的是當曾志偉準備為勾二嫂徇道

(犯下神聖的兄弟情教條最大禁忌)

而手起刀落一刻他是害怕的

(又有那個人會不怕死!)



結果我認為: mark哥是神 雄哥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