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5日 星期一

致:vk小姐


我的好同事vk小姐離職了。
vk是個非常有意思的小女孩,
記得面試時,手上拿著作品的她看來有點緊張。
小女孩慢慢介紹自己的畫,
將文件夾一頁頁翻開....

我看見有關薯仔的小故事,
看見畫了坐在櫃子上的少女群像,
看見一幅幅用版畫質感繪製的趣味小圖,
還有細心合併起來的一本本畫冊。

那稚氣的筆觸畫著她相信的事情、事物,
裡面畫出了我認為珍貴的純真與純樸,
尤其是她懂得想像力的根本出處,
就是觀察未被觀察,重視未被重視的小事情。
根據我與拍擋 j先生對創意的共識,
就拍板這次求職。

也許外國教育始終重視個性發展(vk小姐從英國回港)
所以vk小姐的畫作在視野、眼光
都體現出一張敏感的少女地圖。
vk小姐做事很賣力,雖然偶有出錯,
但我跟 j先生都知道她一直在認真學習,
希望盡力達到我們的要求。

一有空,vk小姐就會畫畫,
有時候vk小姐會畫下幾乎被遺忘的歷史,
正如肥肥踩雞蛋的台慶表現就畫得有趣生動。
她用厚厚的畫紙用力印壓出線條,
用淡濃別致的鉛筆灰階層疊色塊,
在質感不均的紙張上實驗未知的可能。
看見她一邊翻著書一邊低頭描繪,
發現原來這就是早以久違
年青人享受繪畫樂趣的專注。

做創作不容易, 最困難的是
要有勇氣去相信妳所執著的方向。
vk小姐,
盡情去享受妳所熱愛的,
畫出由妳布置的私密花園,
我們都為妳展開新的一頁而喝采、高興!

2006年12月23日 星期六

戀物記(7)


86年我和漫畫家陳偉文
到大專會堂看<少女隊演唱會>
那年頭漫畫人書桌上的日本偶像有
中森明菜、柏原芳惠、早見優、
工藤靜香、原田知世等等。
我就只喜歡小泉今日子(即永瀨正敏前妻)。
至於<少女隊>內,
唯一深印象是藍田美豐(入場券左面)
<少女隊>紅得快亦摺得快,
記得演唱會氣氛不錯,
座無虛席(其實會場不大)
表現當然是專業水準,
能歌善舞兼有用不完的精力。
<少女隊>滑落後藍田美豐開始有較暴露的照片,
最後約於90年代中推出除衫相集(我都有買)
可惜都係做唔起,結果成為歷史。

2006年12月22日 星期五

戀物記(6)


這是<悲情城市>於香港上映時的宣傳單張。
內頁有圖片,有故事大綱、人物關係圖
與「228事件」歷史簡介。

<悲情城市>在1989年奪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而導演侯孝賢亦從此奠定國際大師聲譽。

<悲情城市>在氣魄、視野上都是史無前例的,
不過對我來說,
1993年的<戲夢人生>才是大導演創作顛峰。
作品所表現對人的關心、專注、尊重
達到他過去作品的另一高度。
長鏡頭、固定鏡位、空鏡頭發揮得淋漓盡致。
到1996年的<南國再見˙南國>就成功挽回
於1995年<好男好女>內對描寫現實當下之失敗 。

2004年為記念小津安二郎拍攝的<咖啡時光>
侯孝賢更將所謂戲劇接近徹底拋棄,
而要做出一種真正的日常。
將人與人之間那份真摰卻又
不忘含蓄的微妙關係拍出神采。
只要你對浪漫仍有想像,
就必能感受到電影內
那穿梭於城市不斷進入,然後離開的火車,
實則就是一次包括成長與情感的時光漫步。

2006年12月20日 星期三

自述(七)劉同學


坐我前面的是劉同學。
一頭長髮左右兩邊各有小辮子。
劉同學皮膚白滑臉上有幾點小痣。
常要轉身傳來功課
笑容都是溫柔。



我跟頭髮很漂亮
會映照出微微亮麗。
有時候劉同學會將一條長髮絲
用課本夾起傳給我說:「送給你!
劉同學會將穿著白布鞋的屈往椅子下面
而我就將鞋子踏上的鞋子
推推拉拉一個課堂。
放課後我都會跟劉同學通電話
一說就幾個小時沒完沒了。
因為劉同學膽小
我會不停說些無中生有的鬼故事
然後會發怒用力拍下話筒。
與男生柳同學、女生張同學經常到劉同學家殺時間
盡說些無聊話又或者玩紙牌嬉嬉鬧鬧。



劉同學五年級要重讀....



也不知從何時開始跟劉同學變得陌生。
到面話越來越少
好像有新朋友放課後致電找到的機會很少。
或許自卑感作怪我覺得劉同學已經離開了
新交的朋友好像很懂得玩樂
跟新朋友走在一起亦春風滿面。
開始不再通電話漸漸亦不再交談
雖然在同一個小校園
但我們的生活再沒有任何交疊。



遺憾記憶往往令人氣餒。



在某年某日我無端跟劉同學說
我們不再是朋友了。
我亦將送我的東西退回

(當然有那些一直好好保存起的髮絲)

為什麼....都忘記了
我想大概被某些話語刺激到自尊吧。



我記得劉同學接過東西
說過一些話可內容我已經忘記。
轉身離開一刻
我就後悔得想死。



結果直到畢業寫記念冊那天
我們才再次說起話。
而劉同學寫的
就是責怪我遲遲不找寫感想
對這個朋友不重視。



那天陽光很好
我在離校不遠的迥旋處眺望學校
在還未懂得整理什麼是悵惘或是忐忑
就已經轉身走回家去.....

2006年12月18日 星期一

花之武者


工作忙,唯有將<花之武者>分段來看。
(這實在對作者與作品非常不敬)

首先音樂好,
由開場到結束都保持一種盛載希望的基調,
所以當主角岡田准一最後回望鏡頭的笑容,
我認為是近年日本電影中最動人一幕。

另外場景布置所花的心思仔細得不可置信,
整個下層社區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
都用全力去營造可信的生活質感,
顏色在衰敗的氛圍間或利用服裝上的暖和色澤來點綴,
令角色保持一份向上的鼓勵。

用山田洋次作個比較,
導演是枝裕和明顯銳氣強,
對武士的身份及精神面貌徹底否定,
甚或至乎是一則可笑兒戲的謊言。
尤其深刻的是,
<花之武者>對描寫人的信任與關懷。
無論是宮澤理惠跟兒子的一言一笑,
風塵女子與情人間的種種意難平,
淺野忠信與家人的尋常百姓生活等等,
鏡頭都保持一份溫婉而帶憐憫的溫柔。
記起<隱劍鬼爪>戲內,
松隆子、永瀨正敏在中段及結未
都有一場欲語還休的精采演出,
訴說出人在巨大機制底下的無力無奈。
但對比起<花之武者>
山田洋次的老練、沈澱
實又少了積極爭取的反抗。
又或者當敵人過於強大時(例如傳統文化、道德枷鎖)
則要透過教育來延續、延伸
讓下一代能重拾、堅持相信人的價值。
簡單說, <花之武者> 所執著的信念,
就是對生存的根本勇氣。

2006年12月13日 星期三

費"能"事答佢

記得從前(應該有十多年)
曾經為朋友寫過漫畫劇本。

書出來了,反應很差。
有此結果當然是種種原因,
我不否認整部書的製作
都在水準以下,
包括我的部份。

但我印象最深的
是那位自稱有經驗的監製。

劇本中設計的一個角色,
我寫他是從大陸來港,
年輕時曾當過紅衛兵,
而且武功例牌高強啦。
設定本身只為了角色有古講,
政治部份的描述很少
甚至乎可以說沒有。
最後這些設定都被剔走,
因為有經驗、跟我差不多同年紀,
自認非常有腦有計的監製說:
「你這樣會得罪中國政府的,
而且你敢肯定紅衛兵是中國的東西嗎?」

我都費"能"事答佢,
香港漫畫業衰落的其中原因,
我深信與無知、白痴有關。

*此監製跟那個什麼
對存在主義好"能"有認識的
愛情漫畫家曾經合作無間。

2006年12月12日 星期二

市場瘋了



劉小東 三峽新移民 布面油畫 300x1000cm

畫家劉小東的巨幅油畫作品
<三峽新移民>在11月21日下午
於北京保利秋季拍賣會專場上以
2200萬元成交(包括佣金)
創出中國當代藝術拍賣世界紀錄,
買家是俏江集團董事長張藍女士。
她對記者說自己並不怎麼研究藝術,
義無反顧的出價買下,
就只因畫作令她看得舒服。
而劉小東得知拍賣價創新高,
他對採訪的記者說「這市場瘋了」
之後就封口不再發表相關言論。

真係有D癲能左咁喎......

2006年12月9日 星期六

感謝


感謝同事+好友
v小姐為我從台灣買回來的小說。


櫻井亞美於1996年的處女作
<無辜的世界>
雖然有點稚嫩,
但櫻井作品獨有的世界觀卻深得我心。

另外<檸檬期>是青春小說,
作者是82年生的豐島美穗。
曾經在銀色快手的網誌內看到對<檸檬期>的盛讚,
好奇心就一直在腦內擾攘。(書名定得好,酸酸的青春)
可惜出版社"新雨"的書在港入貸不多,
訂購也從未成功過,
(聽說"新雨"那邊不太情願出貸香港,因為數量太少)
最後唯有靜候朋友遠赴台灣的機會。

而<蛇信與舌環>是2004年芥川獎作品,
當年評判包括村上龍。
作者金原睛寫下兩男一女的三角關係,
以所謂身體改造(實則就是自殘自虐)
來表現(或者展示)由軟弱而來的精神依賴與毀滅。




金原睛是個戴淡啡色隱形眼鏡、
留青綠色長指甲的東京少女,
生於1983年8月8日。
當時她有兩項記錄,
一是史上年紀最小的得獎者(20歲),
二是推出處女作隨即獲獎。


2006年11月30日 星期四

妮妲莉活


<蓬門碧玉紅顏淚This Property Is Condemned>
(懷念從前中譯戲名的文藝腔)
是Sydney Pollack1966年作品。
有哥普拉Francis Ford Coppola(電影<教父>導演)編劇,
有妮妲莉活Natalie Wood擔正。
劇本改編自名劇作家田納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作品。

內容說美國內陸一個荒蕪小鎮
靠鐵路運作殘存經濟。
愛幻想,希冀展翅高飛的女主角艾華(妮妲莉活飾演)
認識了由羅拔烈福Robert Redford飾演的奧雲。
奧雲到訪小鎮目的是替鐵路公司解僱工人,
一方面奧雲職責與工人之間的矛盾,
另一方面艾華被奧雲那來自城市的魅力吸引,
而艾華的母親就希望利用女兒的美貌與肉體,
去換取改善生活的機會。
所以電影就構成一個在酷熱天氣底下,
有關階級、慾望、性慾和失敗的故事。



感興趣的除了哥普拉,
還有女主角妮妲莉活。
如果看過1961年的<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 >
或者和占士甸James Dean拍於1955年的
<阿飛正傳Rebel Without a Cause >
你就會明白魅力所在。
她那對未來仍有憧憬的眼睛,
散發活力活潑的肢體語言,
豐滿而誘惑的體態與曲線,
無一不是荷里活全盛時期經典女星條件之總和。
當然比起50年代中期(拍攝經典<阿飛正傳>時她17歲)
<蓬門碧玉紅顏淚>內演出明顯缺了點少女的稚氣。
不過要演小鎮內的萬人迷,
要演穿低胸連身裙的美麗熱情,
要演在河流裸泳的任性女郎,
要演因被現實打擊而瘋狂奔跑的淚人兒,

妮妲莉活真的是卓卓有餘。

2006年10月5日 星期四

魔光血影



始終米高鮑華michael powell是大導演雖然<魔光血影peeping tom><觸目驚心psycho>少了峰迴路轉甚至乎過於平鋪直述不過單單對窺者與被窺者欲望的思辨已經很厲害是部不甘於幼稚俗套解迷的奇片。



英國影評人杰夫安德魯geoff andrew在其著作<導演視野the director's
vision>內提到<魔光血影> 特意用男主角親吻攝影機鏡頭一幕的劇照刊將片中表達的精神變異與性欲望交織點了題家庭、生命與死亡聯繫起來。





男主角馬克mark對拍攝因死亡而恐懼的女性臉龐癖愛痴迷。妓女、演員(馬克在片場工作負責攝影)都是他的下手目標。在攝影機前裝置尖刀在逐漸靠近對象時把刺死那死前的恐懼便在鏡頭前被主觀角度下完全捕捉了。

馬克雖然是加害者但他同樣是受害者。戲內提供篇幅不算多的資料透露馬克童年是父親(米高鮑華飾演)拍攝有關恐懼影像的實驗品亦大約為馬克的性格形成找了解釋(我認為是片面的)
不過最有趣反而是馬克對"壞品味"的偏好。他為有半邊臉破相的妓女感動。被不完美醜陋的事物吸引著。
女主角海倫helen稱不上美(被殺死的好樣得多)海倫媽媽甚至失明可馬克對海倫有好感(雖然被吻後他隨即轉吻攝影機)對海倫媽媽挑通眼眉估算他反而帶來反省與(對其他女死者馬克是義無反顧的) 



最後馬克的連環謀殺浮出水面被警察包圍。
馬克把前部裝有鏡子的攝影機一邊置上牆櫃將尖刀對準自己頸項一邊說:
「我等這天很久了。」然後開動錄音機播出重疊的各種恐懼聲音雖然海倫力圖阻止可馬克還是一一跟掛在牆上的包括照相機道別衝向攝影機前的尖刀。



這一幕是經典無用置疑。窺看者與被窺看者的關係同時並存馬克從鏡子看到自己的恐懼攝影機記錄他的恐懼海倫看到他的恐懼窺看到窺者窺看自己的恐懼。(尤記得影評人舒琪當年在港版<流行通訊>內所寫<魔光血影>的評論文章對整戲的厲害分析。)



就自然唔會收得!



難怪當年(同是1960出品)會跟非常賣座的<觸目驚心>比較而米高鮑華的事業亦因為<魔光血影>(非常不賣座)下跌沈底。



<觸目驚心>對主角的病態有總結、有結論而且有因有果希治閣炮製的是懸疑、懸念、分散注意用簡單的精神分析令觀好掌握易投入。
<魔光血影>只是一個個案而且電影無意結案馬克的死是一場有關觀念的儀式多於水落石出法律還未趕及參與討論便謝幕了。

<觸目驚心>內兇手是住在偏僻之地<魔光血影>的馬克卻棲身城市有多人共同生活的大屋內。前者與現實保持一定距離(心理上比較安全)而後者就跟生活很接近(起碼個個都見到要番工)
兩部電影同是有關精神分析同是有關童年夢魘亦同樣連續殺人。一部對主流意識形態友善回應一部卻潛心進入非常態的行為研究裡面。



<觸目驚心>造就希治閣事業高峰<魔光血影>多年後在馬田史高西斯力薦下才成為cult片大作。
於我來說希治閣技術一流(<brid>簡直無懈可擊)
不過<魔光血影>探討角度有膽色意識明顯野心大、反叛。


「憎惡英式寫實主義、強調華麗的特藝七彩、爆發的表現主義、巨大的布景、幻想段落、反諷和復雜的隱喻(<魔光血影>充滿了暗紅色、戲中戲、圈內笑話和男性器官象徵)。他奇異的野心固然使他的作品水平顯得不平均然而他仍是英國的偉大導演之一。」



杰夫安德魯在<導演視野>對米高鮑華有這樣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