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4日 星期二

續小記山本


本薩夫電影版《華麗一族》我覺得對刻劃的官商黨勾結敵對態度比較強良心這回事近乎零(亦沒有嚴格定義上的正反角色)每個人都是奪取權力(滿足野心)的參與者(又或是袖手旁觀)甚至鐵平本人也可圈可點(有幾多是覺醒有幾多是報復心。)

而電視版(我只看過幾集有點斷章取義)我感到較則重家族本身倫理本身對構成的大環境敵對性較低情感關係的力量較大較肯定。這亦是電視通俗劇所須要的亦符合主流意識形態的(就這劇本身並無貶意。)



戰後由於美對日政策的改變在戰前支持戰爭的財閥與軍人逐漸進入權力中心(政治及經濟領域)建設戰後社會亦由此構成了所謂日本戰後民主主義社會在外表與本質上的矛盾。記得若干年前原哲夫曾在一訪問上對筆者感嘆:「一路走來日本政治早已經徹底腐敗得讓這國家沒希望了。」
山本薩夫早在大學期間已投身左翼學生運動(他生於1910)後更因涉及東寶電影公司的鬥爭被解。山本後來投身獨立制片拍過不少擊資產階級的尖銳電影。若說技巧山本雖師承成瀨巳喜男(做過助導)但除了政治性及戲劇流暢之外印象中所謂風格又好像不算突出的(早期作品只看過1952年的《箱根風雲錄》、1954年《沒有太陽的街》。)
70年代山本的導技越見成熟(66年《白色巨塔》後已肯定。)有四部電影載入史冊。19701973年改編自五味川純平原著長達563分鐘的《戰爭與人》(買過卻未看過)1974年《華麗一族》1975年《金環蝕》(描寫為投標興建水壩工程在政商間的勾結。)1976年《不毛地帶》(同是山崎豐子原作描寫飛機買賣中的貪行賄主事者就是軍人及財閥。影片亦剛好揭露了當時"洛克希德事件"的醜聞。)

在題材上山本往往對準能描述批判財閥官僚的內容(尤其當進入經濟高度增長的年代。)所以於60年代將寫作方向轉向批判社會現實的山崎豐子小說就更容易跟山本一拍即合。
早期山本電影(戰時及戰後初期)有不少是描寫下層人民生活的(所謂階級鬥爭的內容)或許歷經"安保鬥爭"等社會事件之影響或許因日本新浪潮(主要是大島渚)對意識形態之戰的反省與檢討又或許因日本社會的結構性改變山本薩夫70年代的批判點是政經的腐蝕結構(這亦附合社會進程)而手法就大都是政治通俗劇類型。



山本版《華麗一族》(相信對原小說改動不少)就正如《金環蝕》的題旨外表金光閃閃內裡是腐蝕潰爛而人於其中早被既得利益所"異化"甚至親人亦只不過是被利用的工具倫常被棄正義感亦帶來懷疑確認利益集團透過權力架構越過良知進一步得勝結構不可動搖而腐蝕永遠。
這些山本電影有一個共通(《華麗一族》、《金環蝕》、《不毛地帶》)別妄想權貴會因利益以外的東西改變(這是資本主義對人做成"異化"的觀念)導演亦不會為電影提供情緒的宣洩口(惡人之後有更大的惡人在把玩。)

不要對當權者有任何寄望敵人是結構本身(同時上述電影故事中的操縱權力者均為銀行家、政客、軍人是國家機械運作的核心亦即行使權力達至私慾時行使權力者是對人民的財產進行剝削及利用。)
電視版對建制的批判或感比較軟性亦較認可人與人之間用愛去救贖是有可能的(這令我聯想起大島渚說過:人道主義根本不可能解決階級矛盾。)血緣與親情好像放得前了彷彿這裡面對悲劇有關鍵影響。若從這角度電視版就比較確認人情味之需較為形而上亦與唯物史觀有距離。



比較山本薩夫更欣賞大島渚、寺山修司甚至渡邊文樹(非同代人亦非標籤下的左翼及社會派。)而且終究這些都過去了正如政治通俗劇(或討論劇)類型幾近消聲匿跡一樣(可能《命運迷牆》是個例外吧。)偶然一看像懷舊撫慰一下曾經熱血的感傷罷了。



*非山崎豐子書迷有關的政治傾向就不清楚了。

*左翼與社會派有嫁接卻又有一點點分別:

如森村誠一的小說他對人性是肯定的只是所身處的社會將人性否定。
又如石川達三的《金環蝕》他對人性是否定的理由是因為我們身處如此社會。
在定義上石川就更激進了(這跟可讀性好壞無關。)
*""有人說是相對right的反義亦即對恆之常態的""進行反對。
*左翼並不等同共產主義體制下的一家之說正如新左翼不會同意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將藝術定性為為政治服務的意識形態工具。

*我絕非馬克思主義者("資本論"買黎擺就有)但經演變後的《新馬克思主義》書籍算是看過(看得糊裡糊塗在明與唔明之間。哈!算是不學無術的)這是左翼思潮由於納粹上場大量歐洲頂尖知識份子(二戰前後)流亡至美國左派理論經修正後所產生。如"批判理論"之類。比如說傳統左翼針對階級鬥爭而《新馬》關注資本主義質的改變例如意識形態透過資訊等文化工業進行意識形態入侵。

*"洛克希德事件"應該就是港譯"洛歇事件"都是跟飛機買賣的行賄受賄有關希望沒記錯。



抱歉邊想邊寫致太多引號了。
單憑"維基"與回憶至此無貨賣或有誤讀誤寫。
望見諒及指教下次再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